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和國際事務參與程度的逐步提高,涉外部門新聞發言人成了出鏡率很高的“明星級”人物。他們借助記者招待會、新聞發佈會、媒體訪談等平臺,傳達政府聲音、闡釋國家政策、維護民族利益、塑造國民形象,在引導輿論走向、影響受眾立場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效和有益的建設性工作。
  但我們仍然要說,一些新聞發言人的“外交辭令”效果還不盡如人意,距離理想、完美的境界還有一些距離。一個重要表現是,他們的語言有些時候還不夠純粹,在傳遞政府觀點、表達國家意志的時候,會摻雜一些訓誡式詞彙和情緒化語言。這樣的語言雖然也有宣示立場、震懾對方的積極效果,但損害自身形象、降低自身高度的負效應也不能忽視。
  能夠成為國家涉外部門的新聞發言人,都是百裡挑一的精英,他們大都閱歷豐富、智慧超群、口才出眾。但智慧和口才並不是一名優秀新聞發言人的充分條件,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條件,比智慧和口才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人、謙虛優雅的人文修養,是開闊明朗的胸襟氣度,用這樣的修養和胸襟去統攝自己的智慧口才,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。文革已經過去幾十年了,但文革思維還存在,大批判、大字報的遺風還存在,稍不註意就會主宰我們的語言邏輯和風格,肝火旺盛、躁熱不退,不習慣也不善於好好說話。生活在這樣的一種語言環境中,要求發言人們特立獨行、超然免俗,的確也難。
  但時勢要求他們必須邁出這一步,必須超越傳統、超越自己!新聞發言人的職業形象和個人風格事關國家形象,發言人的形象應該如何定位、如何設計、如何塑造,很有必要做深入論證。從語言這個角度看,無疑應該力戒直接、粗暴的風格,讓優雅、得體、溫和的語言成為外交辭令的主基調、主旋律。一個文明的國家,其語言首先要文明。它既是自尊自信的,也是優雅謙虛的;既是直接明朗的,也是智慧含蓄的;既是綿里藏針的,也是剛中有柔的。態度強硬並不意味著語言強悍,旗幟鮮明也不意味著口水飛濺。有理不在聲高,對於一種政策信息而言,溫和的表達、優雅的傳遞,無疑更容易被認同、接受。語言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表現,好的政策加上好的“解釋”,宣傳的效果才能實現最大化。
  我們正處在大國向強國邁進的過程中,我們與相關國家打交道時遭遇的種種困擾和矛盾,都與這種大而不強的現實有關。身板偉岸、體量很大卻內功不強、內涵不足,這一現實很容易讓我們在自卑與自負之間、軟弱與強悍之間搖擺不定、進退失據。所以,新聞發言人面臨的問題,既是他們自身的問題,又不僅僅是他們自身的問題。正像我們由大國向強國的邁進徵程充滿曲折一樣,新聞發言人王者風範的打造也不可能一蹴而就。我們在期待他們有更好表現的同時,也給他們多留一些時間吧!▲(作者是軍事博物館副館長)
(編輯:SN171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moaldn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